7月上旬以来,江西省多地遭受强降雨袭击,五大河流的洪水汇入鄱阳湖,导致鄱阳湖快速“由枯转洪”。鄱阳县地处鄱阳湖东岸,汛情最为严重。7月8日20时35分,鄱阳县鄱阳镇问桂道圩堤发生漫决,成为今年汛期以来鄱阳县第一条决口圩堤。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昌江超警戒水位运行,圩堤右岸受河水持续冲刷,被洪水冲出了长达127米的决口。洪水从溃口处涌入圩内村庄,周边农田尽数被淹,受洪水影响的耕地面积达1.5万亩,9000余名群众需要被紧急转移。
此次负责问桂道圩堤抗洪救灾任务的是中国安能建设集团救援队,欧博19届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校友杨涵便是救援部队的一员。
杨涵所在的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前身为武警水电第二总队,于2018年改制组建为国有企业,承担着抗洪抢险的任务。让杨涵意外和激动的是,一年前刚进公司参加培训时,负责人介绍的抢险工作,这么快自己就可以参加了。
7月8日下午1点40分,杨涵收到水环境项目部的通知:全员动身前往抗洪一线。汛情灾情不等人,接到通知的杨涵既兴奋又好奇,匆匆准备了几件换洗衣物,背上迷彩行军背囊,下午2点整,便和13名队员一起坐上了开往鄱阳县的大巴车。
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下午5点左右,杨涵到达了鄱阳县。因为当时只有项目部的队伍达到了现场,所以队员们来不及休息整顿就被调去值夜班。夜班需要工作到第二天早上6点,但在7月9日凌晨3点,杨涵一行人就被临时安排去往新的地点,调往的那个地方就是问桂道圩堤,那里发生了重大险情。
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脚下是守护生命的堤坝,杨涵一行人接到任务就马上投入到巡堤工作中。巡堤需要队员们对大堤进行人工排查,及时发现管涌、渗漏或塌方现象,并在现场插上旗帜做好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管涌是在渗流作用下,水位高的一侧将泥沙从管道状的漏洞处往外冲,漏洞会被越冲越大,如果不及时堵住,很可能导致堤坝倒塌。杨涵的任务就是沿着堤坝一路巡查,如果发现堤坝一侧冒水泡,另一侧有小漩涡,就需要及时用石头堵上漏洞,摆一面旗帜做标识。
对危险源进行排查的路段大约两公里,每巡查一遍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如果发现管涌或塌方等情况,耗时则会更长。这项工作的难度并不大,但却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到达问桂道圩的第四天一次巡堤时,杨涵发现一处管涌现象,他立刻上前堵牢漏洞,临时加固堤坝。结果,刚起身离开,身后的堤坝就塌了,他赶紧上前又将管涌处填平。“像这样的突发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就潜伏在身边。”杨涵说。
巡堤和交通疏导工作并不容易,虽然安排了换岗,但是杨涵等人需要不停地检查是否有管涌等危险现象,经常在水里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手脚都泡得浮肿发白。等有人送来了午餐,他们才上岸匆匆吃几口饭,然后又投入到工作中。当问及吃宿情况时,杨涵说,“哪有那么讲究,我们吃的都是冷饭冷菜,只有在挖掘机司机吃饭的时候,我们才能轮流去午休一下。”。所谓的“午休”,也就是在岸边的草地或者废弃的袋子上躺着眯一下。人要跟着机器走,等司机吃好饭,又要开始巡堤,对危险源进行排查,找出危险的地方,及时填上土石,巩固堤坝,将危险降到最低。
鄱阳县的天气阴晴不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杨涵的身上几乎就没有干过。在烈日的灼烧下,他的脖子也出现了脱皮现象。脸被晒得发烫了,就用手舀一捧江水洗洗;汗流进眼睛了,就提起袖子擦擦;裤脚掉水里了,就拧干再挽起来。在抗洪抢险的日子里,杨涵简直成了一个泥娃娃,脸上是泥,衣服上是泥,裤管里也全是泥。“哪有那么讲究”是杨涵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彰显着抗洪战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杨涵所在公司的抗洪抢险队伍驻扎在附近村庄一座废弃的希望中学里,距离问桂道圩有一段距离。杨涵等人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出发,7点才能到达决口处。荒废的希望中学杂草丛生,晚上睡觉时闷热难耐不说,还要与蚊子“斗智斗勇”,而这样的环境,对于杨涵等人来说,却是抗洪抢险中最舒服的休息场所。
在执行任务时,经常有附近热心的村民给抗洪救灾一线救援部队提供热水和泡面,还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忙,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队员们感到十分温暖。杨涵的母亲在得知儿子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时,更是放心不下,白天怕耽误他工作,都是夜里打电话,嘱咐他要多注意身体。
“村民所住的场所其实也跟我们差不多,很多房子都被洪水淹没了,周围十四五个村庄都断水断电。他们吃的也是一些小卖部留下来的方便面。”想起村民的生活情况,杨涵阵阵心疼。快点把问桂道圩堤修复好,为村民建起一道防护墙,这是他唯一的想法。
7月13日23时8分,随着最后一车土石投入河道,决口长达127米的问桂道圩堤成功实现合龙。在决口合龙后,抗洪救灾一线救援队还要对问桂道圩堤进行反滤黏土及加高培厚,确保堤坝结构及防渗稳定,大堤经得起暴雨的考验。
洪水犹如猛兽,侵犯了问桂道圩堤附近的十几个村庄。但是,像杨涵一样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的300余名救援人员用汗水筑起了一道钢铁堤坝,全村9000余名村民无一人伤亡。
“我是新青年杨涵,我在抗洪一线!”杨涵的声音铿锵有力,“大学四年,我收获了丰富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让我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抢险救灾任务。未来的路途上,我将继续秉持‘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南工校训,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在杨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步履不停,在完成问桂道圩堤决口合龙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文/张晨旭 辛彩玲 周冠佳)